加速出清,光伏行业淘汰赛。
作者| 胜马财经辛子墨
编辑 | 欧阳文
近几年,随着光伏行业不断深入发展,不少跨界玩家犹如雨后春笋般入局。但面对一个高技术壁垒行业,新入局者短时间内在产能爬坡、产品市场验证、资金支持上等都存在挑战。2024上半年,光伏产业新一轮残酷洗牌已如火如荼,光伏企业正经历着最惨烈的竞争。
01
多家光伏跨界企业项目折戟
胜马财经获悉,据不完全统计,仅2022年,国内跨界光伏进行布局和项目开发的上市公司就多达79家,涵盖行业包括机械制造、造车、医疗信息化,甚至是服装、房地产、园林绿化行业等。
这些跨界企业,有的通过做减法,剥离主营或非主营资产,聚焦光伏产业;有的通过做加法,在原有主营业务之上,开辟光伏新业务,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。
虽然是跨界,但囿于行业特性,这些公司转型投入的资金却并不“含糊”。据统计,2022年,跨界投资光伏市场的资金高达3078亿元。
进入2023年,跨界企业的“追光”步伐仍在加大。其中,明牌珠宝投资的电池片“超级工厂”项目贡献了近百亿。2023年2月,公告显示,明牌珠宝与绍兴柯桥经开区管委会签订了《投资合作框架协议》,拟在柯桥经开区管委会管理区域内投资建设日月光伏电池片“超级工厂”项目,投资规模100亿元;其次为华东重机,其2023年累计投资80亿元建设20GW的TOPCon高效光伏电池项目。
但猛砸真金白银后带来的收益却甚少,根据已发布业绩预告的58家光伏上市公司数据显示,有25家净利润下滑,其中14家企业更出现了亏损,占比接近四分之一。
而不少跨界光伏上市公司的业绩更是出现爆雷。其中,琏升科技2023年归母净利润-3973.5万元,同比下降23.36%;和邦生物2023年归母利润12.83亿元,同比下降66.29%;易成新能2023年归母净利润4606.38万元,同比下降90.46%。
更具有代表性的是跨界电池片的聆达股份,4月10日,聆达股份下修了业绩预告,下修后的归母净利润亏损2.49亿元–2.98亿元,同比下降1370%—1660%;对应扣非后净利润亏损2.74亿元–3.23亿元,同比下降1307%—1559%。
在亏损之下,多家跨界企业也不得不宣布终止光伏项目投资。例如,上述净利润下滑13倍的聆达股份就在3月18日公告称,终止了铜陵高效光伏电池片产业基地项目,总投资超过91亿元。
4月9日,海源复材公告称,终止其在滁州市全椒县的光伏产业基地投资项目,并将滁州能源100%股权转让给爱旭股份旗下公司。
胜马财经了解到,2023年下半年至今,还有向日葵、沐邦高科在内的多家跨界企业纷纷叫停了光伏相关项目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3年下半年以来,跨界企业已有9个光伏项目及融资宣布终止或转让股权,涉及的产能规模约为89GW,对外披露的投资总额合计约380亿元。光伏行业的第一批清洗,倒向了跨界企业。
值得注意的是,跨界转型曾对相关公司业绩形成了明显支撑,以营收指标为例,聆达股份2020—2022年的营收规模增速分别为154.52%,282.49%和47.94%;沐邦高科2022年营收规模增长了192.83%;在剥离相关业务后,公司的业绩增长也将成为新的考验。
02
技术和资金支撑仍然是关键
业内人士认为,以上跨界公司的种种转向和喊停,并非孤例,除了跨界企业在入局其他行业固有的“水土不服”外,还涉及方方面面的原因。
首先,最绕不开的,就是行业自身的调整。光伏行业从最初的高歌猛进、快速扩张,各方入局的态势,逐步转入有序和必要的回调。在经历了2年高景气时光后,就像其他制造业一样,产能走向过剩是必然。
据不完全统计,2022年以来,光伏各环节公告的新扩产能为,多晶硅超过600万吨,硅片超过1200GW,电池超过1500GW,组件超过1400GW。截至2023年底,各环节已有产能初步统计为,多晶硅超过188万吨,硅片超过892GW,电池超过844GW,组件超过861GW。
面临严峻的供需形势,淘汰一部分企业已是必然趋势。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曾表示:“跨界玩家本身的技术储备就比较薄弱,受当初行业发展火爆的场景吸引而加入行业当中。随着行业内卷越来越严重,产能出现过剩,行业竞争加剧,那些技术不够扎实、只想赚快钱的企业必然会首先被挤出行业。”
其次,光伏行业技术更新迭代快,跨界企业在技术积累和创新上难以与专业光伏企业竞争。目前,行业的共识均是将主打产品全面向N型转化,而在N型这一框架下,较为主流的方向又包括TOPCon(隧道氧化物钝化接触电池)、HJT(异质结电池),以及BC(背接触)电池三个方向。
但无论选择哪一条路,所消耗的资金都巨大。以耗资成本最高的HJT电池为例,截至2022年底,HJT单GW设备投资额约为3.5亿元-4亿元。目前,随着设备产线规模效应提升及工艺技术进步,电池路线造价有所下降,但当前HJT电池生产成本仍然要约0.5亿元/GW。
如果跨界玩家想要在行业内立足,势必要接受上述的规则和玩法,但却不是每个公司都能在内卷下得到关键的技术和资金支持。特别是近一年来资本市场融资难、融资慢、成功率低的现状,更使一些家底并不殷实的跨界光伏企业止步于此。再次,高额补贴政策的退坡,导致不少光伏项目回本周期拉长,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相关的业务考量和战略布局。
例如,今年1月末,漳州发展发布关于终止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并撤回申请文件的公告。据悉,漳州发展此前计划募资16.65亿元,其中5.7亿元用于漳浦盐场10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,6.58亿元用于漳州高新区靖圆片区196MWp屋顶光伏发电建设项目,4.37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。
根据公告,漳州发展与相关中介机构一直积极推进各项工作。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,公司决定终止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。
不过,对于这场出清,大多数观点还是认为,尽管有很多跨界企业倒在了“黎明”之前,但残酷的淘汰赛下,优胜劣汰、去伪存真也将推动光伏行业走向成熟。
END
关注我们,阅读更多精彩内容
胜马财经诚意原创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
原文标题:光伏跨界企业优胜劣汰进行时